向勇者周珮珊致敬
【聯合晚報╱社論】
2007.11.26 02:30 pm
罹患末期癌症的周珮珊老師決定放棄治療,把原先準備好的百萬醫療費捐出來。在一片紛擾的政治對立當中,這樣的一則新聞,可能只有一天的版面,過了今天就沒有人再去注意這新聞。我不以為然。
人們常說,生命不在長度,而在高度。不在於活多久,而在生命的品質。說起來也許很容易,真正到了生死關頭,求生的意志還是驅使我們不放棄任何希望。罹患癌症的人,忍痛接受化療,通常還會到處求醫、求偏方,再貴的醫療方式、再多的錢都捨得花,為了就是生存的希望,甚至為了換取能夠再多活幾年。真要能夠放棄治療,坦然面對生死,需要多大的勇氣呢?
沒錯,周珮珊老師兩年多來,也和一般癌症病人一樣,動了很多次手術,花大錢嘗試各種治療方法,但效果很有限。面對最後一刻,周珮珊決定放棄任何治療,把醫療費捐出來,既為自己的生命寫下最後美好的一章,也透過宗教信仰的力量,讓自己父母接受女兒即將離去的事實,把自己最愛的父母親安頓好。這樣一種面對生命、結束生命的方式,總比心有不甘、讓周圍的人哭哭啼啼,要好得多。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定,周珮珊將只是眾多不幸罹患癌症者當中的一個而已。
當然,這樣說並不表示任何人遇到重大疾病時,要放棄求生的意志,放棄可能的醫療方式。而是要讓我們好好思考,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?怎樣是有尊嚴的生存方式?怎樣是有尊嚴的離開這人世的方式?如果最後的醫療本身破壞了人的尊嚴,需要這樣的醫療嗎?如果延長生命本身不能增加生命的精彩,需要花那麼多的金錢和社會資源嗎?如果這些金錢和社會資源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情,不等於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嗎?
近年來台灣社會紛紛擾擾,政治對立嚴重,很多人甚至不看好台灣的未來。但像這樣的故事其實每天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裡發生,新的觀念正在帶領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面對生命。台灣這個社會,從不同角度看,有不同的面貌。而周珮珊老師的舉動,將成為「生命教育」很好的一個教材,讓大家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。
【2007/11/26 聯合晚報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